學校非遺館是指設立在學校內的專門用于展示、傳承和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(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,簡稱“非遺”)
的文化空間。它結合教育功能,將非遺保護與校園文化、課程教學相結合,旨在通過實踐體驗、展覽展示、互動學習等方式,
讓學生近距離接觸傳統文化,增強文化認同感和傳承意識。
非遺展示與教育
通過實物、圖片、影像等形式展示本地或全國的非遺項目(如剪紙、皮影、傳統戲曲、民間舞蹈、手工藝等)。
結合課程(如美術、歷史、語文等)開展非遺知識普及,讓學生了解非遺的歷史、技藝和文化內涵。
實踐與傳承
開設非遺技藝體驗課(如陶藝、刺繡、書法、傳統樂器等),邀請非遺傳承人進校園授課。
組織學生參與非遺項目制作,培養動手能力和對傳統文化的興趣。
文化互動與創新
舉辦非遺主題的活動(如非遺文化節、工作坊、講座),鼓勵學生用現代視角重新詮釋傳統技藝。
推動非遺與學科融合(如將傳統音樂融入音樂課,用數學分析傳統建筑結構等)。
社區與家校聯動
向家長和社區開放,成為傳播傳統文化的橋梁,擴大非遺的社會影響力。
文化保護:通過教育讓年輕一代成為非遺傳承的新生力量,避免傳統文化斷層。
增強文化自信:幫助學生理解本土文化價值,培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豪感。
創新教育模式:打破傳統課堂界限,通過沉浸式體驗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。
服務地方文化:許多學校非遺館會聚焦本地特色非遺(如方言、民俗、手工藝),助力地域文化振興。
成都錦城匯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為瀘州一中設計“油紙傘非遺工坊”,學生可學習扎染、油紙傘等技藝,作品在校內展覽并義賣。
學校開設“非遺油紙傘社團”,聘請民間、文聯老師定期指導,學生登臺表演。
學校油紙傘非遺館不僅是文化空間,更是活態傳承的實踐平臺,通過“寓教于樂”的方式,讓非遺在青少年心中扎根。